绘本,就是以绘画为主的图书,绘本以其生动形象的图画、浅显易懂的文字,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拓展思维、培养习惯、丰富知识、加强语言理解,并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绘本是儿童接触最早的读物,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是幼儿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增加词汇量的最佳途径。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先理解后表达的规律,而听障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随着语言理解能力的提升,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但是如果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就会制约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听障儿童在阅读绘本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阅读过程中富有技巧性的互动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听障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使听障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家长的提问引导作用远远发挥不够,更甚至有的家长压根就不进行提问,完全照着绘本文字进行朗读。这样的阅读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听障儿童积极参与绘本阅读的兴趣以及他们互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听障儿童家长在亲子绘本阅读过程中大多由于自身康复知识与康复技巧的局限性,所提出的问题层次偏低、提出的问题通常不明确、不明朗。有的家长提问指向性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很可能会使听障儿童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述出来。有些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问题”, 譬如:想不想?要不要?诸如此类的问题,听障儿童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想”或 “不想”,“要”或“不要”回答出来,回答此类问题,听障儿童就缺乏思考。
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帮助听障儿童勤于思考、启发思想;可以帮助听障儿童了解绘本内容,梳理绘本的脉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整个绘本想要传达的寓意或是体验其中的意境,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进行绘本阅读时,很多家长都是一页一页的将故事划分开来将给儿童听,这样对整个故事的情节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在阅读活动中,家长应巧妙的通过提问来帮助听障儿童将故事的前后情节串联起来,从而形成对整个故事人物情节的理解,帮助孩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最后,提问问题的设计也要有具有层次性、启发性、针对性与连贯性。 阅读绘本时,首先应该让听障儿童理解绘本的故事内容,其次,再根据故事内容特点设计提问。譬如在绘本活动《小蓝和小黄》 中,家长应该提问“小蓝和小黄手拉手碰到一起变成了什么颜色? ”“那么,除了蓝色和黄色在一起能变成绿色,其他的两种不同颜色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 ”“仔细想一想,红色和黄色碰到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这是一个颜色的绘本故事,主要是让幼儿在绘本故事中,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尝试选择颜色编故事,同时,在听故事过程中,能够激发听障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在进行绘本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要让听障儿童的思维跟着故事内容、跟着自己转动起来,然后再抛出问题,让听障儿童能够认真思考。提问是绘本阅读过程中亲子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家长与听障儿童互动、不断激发听障儿童进行思考的重要方式,进而能够提高听障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提出问题以后,家长也要鼓励听障儿童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在评价儿童的回答时,如果孩子的答案是错的,家长也不要一下就否决掉,孩子需要鼓励和赞赏,只有这样才能让听障儿童有信心继续学下去。
综上所述,在亲子绘本阅读过程中,听障儿童能否掌握绘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提问的方式、技巧以及家长的鼓励与赞赏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学会如何正确、有技巧的提问,才能使我们的听障儿童能够跟着家长进行绘本阅读,在绘本阅读中学的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