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研究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方向 > 康复研究

科学塑造孤独症儿童仿说技能

发布时间:2025/5/6 17:21:32

浏览次数:90次

字号:

 

一、仿说的先备技能

儿童仿说的必备技能有:对声音的反应和辨别能力、发声能力、模仿能力。

首先,儿童要具备听的能力,要能听的到、听的清声音,也能听的出声音之间的区别,能辨别声音。然后就是儿童要有发声能力,先具备发音器官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这样口腔功能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是儿童没有其他生理问题制约着儿童发音水平发展。接着就是儿童要有一定的观察、模仿能力,要能观察的到老师做了什么发音动作并且进行模仿。

二、行为塑造法

儿童任何一个新行为的建立过程都是行为的塑造过程,塑造法是行为干预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塑造过程中,首先将一个新的行为目标分解,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引导儿童朝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以达到建立新行为的作用。因此,运用塑造法的前提是掌握好目标的分解,将一个大目标分解为数个小目标,分解的结果时要适合儿童的接受力,让孤独症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信。

三、塑造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确定目标行为,现我以儿童仿说“妈妈”这一词作为目标,然后进行目标分解,制定训练策略,准备数据记录表。目标1:儿童能模仿老师发出“啊”的声音;目标2:儿童能模仿老师发出“妈”的声音;目标3:儿童能模仿老师发出“妈妈”的声音。

需要注意,在使用行为塑造法的时候,老师每一次教学呈现的都是最终目标行为。

(一)儿童能模仿老师发出“啊”的声音。

即使儿童现阶段已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大动作模仿,仍旧可能无法模仿教师的唇部动作,原因可能有:对老师面部观察较少;无法控制自己发音器官;不愿意进行模仿等。那我们可以先制定教学策略让儿童行为能向我们这一个小目标靠近。

可以先用让儿童模仿老师打哇哇、亲手背等方式,感知自己的唇部。当儿童可以熟练完成打哇哇动作模仿后,我们可以在儿童准备模仿打哇哇时,阻挡儿童手部动作,当听到儿童发出“啊”的声音后,立马给予强化物,并口语表扬:“你和老师说一样的啦。”。当儿童能在这种“奇怪”的辅助方式发出“啊”的声音后,老师就不再进行打哇哇的动作提示了,而是直接和儿童说“啊”,当儿童仿说“啊”后给予口语夸奖和强化物。接下来就是老师说“妈妈”,儿童说“啊”,给予口语夸奖和强化物。

注意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即使儿童发音错误甚至不发音时,几次尝试后还是要及时给予儿童强化物,肯定儿童努力的行为。在这期间对儿童语言行为不进行纠错,尽可能让儿童多获得多的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

(二)儿童能模仿老师发出“妈”的声音。

目前儿童的能力水平是:老师说“妈妈”,儿童能稳定的说“啊”。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再进行两次尝试,看儿童能否说出介于“啊”的音和“妈”的音之间,只要儿童的仿说发音向目标音靠近了,就进行差别强化。比如之前儿童仿说时发出的是“啊”的音,可以获得一辆小汽车;那当儿童可以小声说出“妈”这个音的时候,可以获得两辆小汽车;当儿童可以准确发出“妈”这个音的时候,可以获得所有的小汽车。强化过程中要搭配口语夸奖:“你和老师说一样的啦。”。

(三)儿童能模仿老师发出“妈妈”的声音。

当老师说“妈妈”时候,儿童能稳定仿说发出“妈”后,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变化声调、拖长音等辅助方式使儿童尽可能发出目标音“妈妈”。最后,当儿童连续两天能和老师仿说“妈妈”,准确率达90%的时候,目标通过了,说明儿童掌握了仿说“妈妈”这一个技能。

四、注意事项

第一,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在设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儿童当前的能力和需求,不要设定儿童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者是儿童短期内无法使用的内容。

第二,在练习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人,做到不强迫儿童进行发音,例如:不用手接触儿童的发音器官;不连续让儿童发音等。这样违背职业伦理的做法会影响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建立,甚至消退儿童的学习热情,同样也会影响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

第三,老师和家长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在开展教学时,要和家长讲清教学方法,以及家庭教育内容,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儿童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