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从西湖边经过,恰有一只小鸟凌空飞来。春回燕归,我不觉在脑海中搜索起歌咏燕子的美妙诗词来。可就在它掠过身边时,猛然发现这是一只麻雀,心情顿时黯淡下来……
没想到,自己对麻雀竟也会有歧视,不禁骇然一惊。
古今中外,歧视麻雀者大有人在。早在1744年,讨厌麻雀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就号令全国,剿杀麻雀,一时间普鲁士的麻雀几近灭绝。其后庄稼地里发生的全国性虫害,迫使腓特烈收回成命,并从国外运来麻雀救急。
日月轮回,两百多年之后的1956年,中国,在最高国务会议正式通过的《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将麻雀列为“四害”之一,明文规定若干年内基本将其消灭。1958年,在“大跃进”中,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统一行动,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段内,掏窝、捕杀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得那些与人类伴生的可怜小鸟莫名其妙地顿失藏身之所,满天乱飞,无处落脚,最后累得纷纷坠地而亡。麻雀虽偷吃谷物,但主食害虫,功大于过,不断呼吁政府、公众纠正偏见,麻雀总算在两年之后被“平反”。
当然,人们讨厌、歧视麻雀,也算事出有因。
作为鸟类,麻雀长得灰不拉叽,叫声也不动听,可它竟不怕“影响市容”,仍敢出来“混”!
由对鸟的歧视,联想到了对人的歧视,特别是对残疾人的歧视。我想,这肯定与残疾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存在的“缺损”有关。可见小众的残疾人是“不美”的——即便漂亮的聋哑女孩其声音也是不美的——这就在所难免地被另眼相看。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该算是人性弱点,属于一种天性的本能的心理反应,应当正视。残疾人受歧视从古希腊诸神就开始了,文字记载的世界上的第一声笑就是嘲笑一个跛足者。
再者,残疾人行动的艰难与异样,“缺点”大多一目了然。再加上,残疾人大多因缺少社会资源而地位卑微,因缺少话语权而遭受误解,常被“理所当然”地当作社会的包袱,希望他们闭门不出,不要到社会上“添乱”。这种误解、偏见导致了社会对残疾人的严重歧视。
有学者称,对残疾人的歧视来自“健全人中心论”,因为各种社会规则都是由作为多数派的健全人制定的。当然,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歧视心理与从众心理、趋同心理、强势心理(等级观念)也不无关系。
尽管我国残疾人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歧视现象仍很严重,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权利剥夺造成了机会不平等,导致在我国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一些文艺作品中,“残疾”依然是最火爆的“笑点”;而按照现有的国家公务员体验标准,身体残疾则连当公务员的资格都没有……
事实证明,人体的潜能之大超乎想象,残疾人的能力也是不用质疑的,像我国古有孙膑、左丘明,今有华罗庚、史铁生,西方有凡高、贝多芬,还有物理学大师霍金、集盲聋哑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及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等等。按照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说法,社会应“尊重差异,接受残疾人是人的多样性的一部分和人类的一分子”。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异,就像人的肤色、相貌会有不同一样,本质并无区别。这里且不说天灾人祸将无数健全人变成了残疾人,只借用古希腊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人除了中午(壮年)用两只脚走路,其早晨(幼年)用四只脚走路、傍晚(老年)用三只脚走路不都相当于一种“残疾状态”吗?
追根究底,所有的歧视都源于对生命的不尊重、对尊严的践踏,制造的是群体间的敌对与仇视,以及社会的不和谐,甚至是动荡。歧视是一把双刃剑,最终将两败俱伤。即便是因歧视而灭绝小小的麻雀,也将受到虫灾及生物链缺失等大自然疯狂的报复!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种族歧视造成的流血冲突从未止歇,触目惊心。
从某方面来说,残疾人是弱者,易受歧视。而歧视似乎也是强者的“特权”、“红利”。其实,浩瀚宇宙,作为生命个体,人极其渺小,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总是更多地处于“弱者地位”,弱是绝对的,强只是相对的。就算你正值壮年,可你曾经的幼年、将来的老年,不都是弱者吗?运动场上的猛将,可能是知识殿堂里的弱者;饱谈诗书的专家,会成为丛林里的弱者……以往都说女人是弱者,而今也有男人跳出来说自己才是弱者,想要过“八三”节。近年来,企业家、公务员,连明星也说自己是弱势群体,这并非完全“矫情”。从某方面来说,只要存在歧视,无论残健,每个人都会变身“弱势群体”,都有可能成为歧视的牺牲品,无人能幸免。
可见,歧视是人类的毒瘤,制造的是人心的隔阂与倾轧,最终导致的是族群的对立与社会的动荡。族群间的歧视,也是社会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如此,联合国才运用各种“公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人类的反歧视运动。
值得庆幸的是,人是有理性的,更为重要的是人心向善,可以努力纠正偏见、消除歧视。好在我对麻雀一闪念的歧视也止于理智,并未产生扔石头等灭之而后快的愚蠢举动来。
春天来了,但愿所有的鸟儿都一样,所有的人儿都平等。只有消除了歧视,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社会才会更和谐,国家才会更美丽!